
这种做工精细的“去村(探亲)篮”在农村仍然有市场。

老雷叔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做出别致的竹制品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传统的民间手工竹制品已逐渐被机械制作的木制品和金属品代替,然而,在农村的集贸市场,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手工竹制品在销售。早听说水步镇井岗村有个做竹制品很了得的“老雷叔”,在几经打探后,记者近日终于找到了老雷叔。采访中,记者被老雷叔勤劳致富的精神所感动,更被他几十年守护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那份热诚所折服。
50年来以做竹制品为生
记者几番周折才找到井岗村委会大洞村,可惜老雷叔家没人。“今天是大江圩的圩日,老雷叔两公婆一大早就去那里摆摊了。”一位邻居把老雷叔的去向告诉了记者。大洞村一位热心村民告诉记者,老雷叔名叫雷锦潮,今年60多岁,在当地做竹制品很有名气,很多人经常上门找他做竹制品。这位小伙子还主动“请缨”,带记者到大江圩找老雷叔。
圩日的大江圩熙熙攘攘,靠近北面的入口处,一排卖竹制品的摊位凸现眼前。“看,前面那位瘦瘦的、皮肤黝黑的老人就是老雷叔!”小伙子向记者介绍说。老雷叔的摊位摆满了竹椅、鸡笼、簸箕等竹制品,很多人都围过来看。“这张小竹椅15块钱,那张大一点的20块钱。”老雷叔正忙着吆喝。不一会儿,他的竹制品就差不多卖光了,剩下的一点,低价让给了旁边的摊主,然后夫妻俩骑单车回家做饭。
老雷叔告诉记者,除刮风下雨的日子,每逢圩日,他和老伴都会把自家制作的竹制品运往台城、水步、大江、井岗的圩集摆卖,每月可得纯收入1500元左右,以维持家里的开销。“这个手艺是父亲传给我的,我从10多岁就跟着我爸做竹制品了,算起来至今已50多年啦!”
几十年来,老雷叔子承父业,靠做竹制品为生。他用手工做竹枱、竹椅、竹床、儿笼、簸箕、鸡笼、篮子、水烟筒等等。由于要长年做,他家里种了一亩多的毛竹,不够竹料就到外面买。老雷叔做工精细,生意越做越好。12年前,他家花了6万元盖了一间新房,后来还买了一辆二手的农民车,拉竹制品去摆摊。
竹制品清凉耐用
记者在老雷叔家中看到,已做好的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琳琅满目,有做工精细的“去村(探亲)”篮子,有古色古香的竹椅、竹床,简易工场里堆满了做竹制品的毛竹。
老雷叔说,他们夫妻俩每天上午出去摆摊,中午收摊回来,妻子做饭,他就在旧屋的简易工场里做竹制品。所用的工具也很简单,就是一些锯子、柴刀之类的。干这一行既要有耐性,又要讲求技术和款式,这样才有人喜欢。不少华侨慕名上门找他订做竹椅、竹床带到国外去。竹制品好处多,清凉、卫生、环保、耐用,基本上都是农村人使用。“同村有一名出嫁女今年已经88岁了,当年她出嫁的时候有一张竹椅作为嫁妆,前段时间拿来要我帮她维修,那张竹椅只是面上烂了,其它部分都还很坚实、硬朗。”
打算把手艺传给二儿子
老雷叔有三个儿子,他一个人挣钱供他们读到初中毕业。如今大儿子在他的支持下移民墨西哥,二儿子在中山打工,三儿子在台城卖牛肉。“我年轻时一天可以做8张竹椅,现在年纪大了,一天只能做5张。一张小椅子除去成本,可以纯赚10元,大一点的可以纯赚20元。干这种活可以出出汗,活动活动筋骨,健身强体,何乐而不为呢?我打算干到自己不能再干的时候,再把手艺传给二儿子。”
老雷叔说,在台山,传统的手工竹制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流行,很多人都会做,当时很多公社都成立了竹木社,隶属二轻系统。改革开放以来,这种传统的手工工艺就慢慢地被淡化了,虽然仍有人做,但做的人毕竟很少,年轻人干这一行就少之又少。“我担心这种手工艺迟早会失传,如果真是那样的话,我觉得很可惜,所以我打算把手艺传给我二儿子,希望能代代相传。” (文/图 本报记者 区景常)
【相关链接】
竹制品市场前景看好
我国是一个竹类资源丰富的国家,竹子种类和竹林面积约占世界的1/4,竹林产量约占全球的1/3,均居各国之首。我国每年可轮代毛竹3亿多株、杂竹150万吨。经过林区群众的开掘利用,目前已形成了多系列品种,如竹质人造板、竹浆造纸、竹编工艺品,竹日用品和竹类食品。
我国出口的竹花架、竹幕帘、竹沙发垫、竹床垫以及各种各样的竹篮、竹笔筒等竹制品在不少国家颇受消费者青睐;尤其是近些年来投入市场的竹拼花板、竹旋切板等制品由于强度高、结构美观,在国际市场己占一席之地。
夏季国内各地市场上的竹制凉席、竹制沙发、躺椅、茶桌、安乐床等更是大出风头。竹制品正以其实用、纯正、耐潮、防虫蛀、无潮水污染、物美价廉等优点,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。(区景常)